2025年伊始,上市公司回购浪潮持续升温。Wind数据显示,截至2月5日,已有超过400家上市公司实施回购,回购金额累计达132.98亿元。与此同时,55家上市公司披露了56单新的回购计划,拟回购金额上限总计91.16亿元,其中近半数获得了金融机构的股票回购专项贷款支持。
政策利好与市场信心:
近年来,监管部门积极鼓励上市公司进行股份回购,例如证监会发布的《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10号——市值管理》以及证监会主席吴清关于落实市值管理指引、加大回购力度的表态,都为上市公司回购提供了政策支持。这增强了市场信心,预计今年上市公司回购规模将持续增长。2024年全年回购金额更是创历史新高,达到1476亿元。
行业差异与驱动因素:
从行业分布来看,电子、医药生物和基础化工行业回购金额位居前列,分别为15.35亿元、14.75亿元和10.10亿元。这种差异与行业周期性波动、估值修复以及公司自身现金流状况密切相关。
此外,许多公司将回购股份用于员工持股计划,有助于绑定核心人才,增强企业凝聚力。
注销式回购与股东回报:
在新增的56单回购计划中,有39单回购金额上限超过1亿元,其中4家公司(复星医药、中恒集团、上海莱士、顺发恒业)回购金额上限甚至超过5亿元。更值得关注的是,有6单明确表示将回购股份全部用于注销,减少注册资本,从而直接提升每股收益,增加股东回报。例如,中恒集团计划回购3亿至5亿元股份用于注销,众合科技则将部分回购股份用于注销,部分用于员工持股计划。注销式回购能够优化股权结构,传递积极信号,促使股价更好地反映公司内在价值。
回购专项贷款的推动作用:
股票回购专项贷款的推出降低了上市公司回购成本,有效促进了回购行为。在新增的56单回购计划中,有26单(占比46.43%)使用了股票回购专项贷款资金,例如顺发恒业获得中国建设银行提供的4.5亿元股票回购贷款。这表明,相关政策的积极作用正在逐步显现,有助于上市公司积极进行市值管理,优化资本结构,促进市场交易活跃。
未来展望:
在政策持续支持、市场信心增强以及金融机构积极参与的背景下,预计2025年上市公司回购活动仍将保持活跃,回购规模有望进一步增长。然而,不同行业面临的市场环境和公司自身情况存在差异,回购策略也应因地制宜,谨慎决策。 未来的回购行为,除了关注规模,更需要关注回购的质量和对公司长期发展的贡献。